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名家之收藏——张金玲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2 更新时间:2011/4/30 15:34:29 文章录入:sfwh |
|
当中国的栗原小卷再一次把金铃摇响
张金玲从影19年,在文革后的第一部故事片《渡江侦察记》中担当主角,在七八十年代的影视圈当红,素有中国的栗原小卷之称。那个《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从奴隶到将军》中的索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三辣子、《大河奔流》中的梁晴,张金玲塑造过很多质朴无华又光彩夺目的银幕形象,
九十年代她遽然息影。40岁以上的老影迷们回想起北影“三枝花”都会感叹一番:李秀明经商去了,刘晓庆还在影视圈里红火,但张金玲在干什么呢?如今,当这位中国的栗原小卷再一次把金铃摇响的时候,却是以画家的身份,那么张金玲是怎么从一个演员变成一个画家的呢?
张金玲作画15年,在人民大会堂开了影星隆重拜画师仪式的先例。1992年,张金玲拍完《女人也是人》后,便淡出影视圈。开始了15年的画室生涯。曾有记者追踪采访她问:为什么她宁可抛下风光,钻进画室?张金玲说我很欣赏前苏联作家万比洛夫的一句话:“每个人天生就是创作者,每人在自己那一行,各尽其力,各尽其能,都应当进行创作,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留给后人。”与其等待角色,不如自己创作角色;与其被动选择,不如主动进取。她说,我在宣纸上能看到春天的绿芽、盘道的高僧、跃动的池鱼、粉妆的仕女、一现的昙花……把她们画下来,这也是创作,是我一生最好的收藏。
她先是跟5岁儿子一起上书法班。天天练字,她的行书水平随着儿子的身高增长。俗话说,歌舞同室,书画同源。有了书法功力,张金玲又涉足画艺,拜齐白石高足娄师白为师后,她陶醉于齐派艺术笔墨粗犷而不失章法、造型夸张而不失神态、构图简练而不失雄浑的风格,开始了陌生领域的艰难进取。
齐白石虾作是公认的代表作,老师要求先从画虾开始,这一画就是3年。重复,机械地重复,从有了身形到有了骨肉再到有了活力,那小小的“虾兵蟹将”一度令她烦躁,比起热热闹闹、众星捧月般的拍摄场面,真个有孤星冷月般的寂寞。齐白石有废画三千之说,而她笔下的废画不知加了多少倍。直到老师认为画虾及格了,才开始了新的习作,仍然像拍电影那样十分投入,
1995年至1996年,她先后参加了韩国、伊朗、日本举办的电影人书画展,并两次获得大日本书画院颁发的奖状。她说时机成熟了,将在今年秋季举办个人画展。为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张金玲去年又拜著名人物画家白伯骅先生为师,以丰富和拓宽视野、绘画技法。
张金玲的名字寄托着父母“金玲摇响,清明盛世”的寓意。当她把寒窗冷砚15年的艺术成果浓缩于去年出版的《张金玲影画集》中时,人们依然为她再一次摇响的铃声所倾倒,连许多大家也不得不由衷地称赞:范曾先生赞之得到“白石遗韵”,中国美协副主席林墉感到“大作很惊人”,还要“林塘一拜”。娄师白老师为“有这样一个聪明、勤奋、善良的学生感到由衷高兴”。刘海粟、启功、欧阳中石亲笔赋诗,甚是重视。
当年为了拍好《渡江侦察记》那撑船一跳的9秒钟镜头,她曾毅然苦练3个月,弄到自己尾骨摔裂;而今张金玲的第一本画集终于出版了,手捧自己苦钻研刻苦练习的累累硕果,张金铃坦言:其实我哭过,哭过太多了,《大众电影》不看了,过去大众电影经常有我的东西,电视也不看了,所有的文艺杂志我都不看了,因为我看见的经常是我内心最深处的那种难过。
前一段时间张金玲拗不过导演刘国权的“死缠烂打”,重出江湖为《金粉世家》演配角。剧中,她演的柳太太,是一个懦弱的母亲,爱子疼子却无力保护独子。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留下终生遗憾。那份悲痛被张金玲演绎得丝丝入扣,教人直叹姜还是老的辣!
“现在的我最放不下的恐怕是画画了……”说话间张金玲引我参观她的房间,我意外的发现公寓中装修好的一个小桑拿间里堆满了宣纸,她笑着说,“这都是我的画,也算是藏品吧!”“让你这么多年的感慨好好蒸个桑拿吧!很高兴又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女画家。”
在她似金铃般的笑声中我们结束了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