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诊断的基本原则
家庭病自我诊断的误区
虽然说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但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在看待或处理某些事物时仍被其左右,特别是在对待家庭内部的矛盾上。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家里的事,宁可自己解决,即使解决不了或解决方法错了,也不能让外人知道。于是,在自我诊治家庭中的种种疾病时,很自然地出现了种种误区。“夫妻病”诊治误区李大钊说过“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压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不仅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文明,农村社会也同样显露出了变化,可变化有好有坏,就像涨潮时冲刷到岸边的,既有晶莹的贝壳,也有腐臭的沉渣。在我国的一些农村或城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一种主要的婚姻连接形式。儿女们抗不过,只有顺其自然,这样的婚姻当然谈不上什么幸福。夫妻在对待这样的婚姻时,无非是:为了这个家,将就着过吧;离婚,那不能,多丢人现眼啊!还有一种是家庭内部离异,表面上风平浪静,夫妻间从不大吵大闹,在外人看,确实是恩恩爱爱的一对,可实际上在心平气和的家庭帷幕后却的确存在着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的现象,这是一种令我们不可忽视的现实。就是不离婚。除此之外,丈夫或妻子不信任对方,也不想和对方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在对待一些问题时,不是协调解决,而是各行其是,互不打扰,有的甚至互不干涉,各自去寻找“婚外情”
对待孩子教育的误区现在的家庭往往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孩子的智育培养,重智轻德、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庭不惜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开发孩子智育方面,至于对德育和体育则采取一种无所谓或任其发展的态度。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德育和体育本来就是学校的任务,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实际上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另一方面,家庭对于孩子的智力教育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在对幼儿的一项调查显示,幼儿园的%的孩子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班”,有%以上的家长不会依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而是通过大多数人的做法和别人介绍来学习一些项目,有的家长甚至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多数孩子每周要参加个班,少数孩子每周要奔命于个班,家长自然也变成特殊的“陪读”。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家长都有一种好胜心理在作怪。“别人孩子学琴,我们家的孩子也得学”,“别人孩子学电脑,我们家的孩子也不能落下”。家长们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定的有些规划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其实这是一种在教育名义下所实施的一种强制教育,这种教育的负面作用会早晚显露出来的。从表面上看,这种强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使其将来有出息,其实这是传统的“母以子贵”的思想在作怪。有些家长不去分析孩子的个性、体质、智力上的特点及优势,一味地实施早开发、早教育、早成才。这种盲目的教育,有时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某种天性,其效果是适得其反。
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家长们想尽各种办法,有的甚至假期里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外出,以确保孩子的安全。殊不知,父母们的一厢情愿,从根本上隔断了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环境,减少了孩子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终经不起狂风暴雨的吹打。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又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智育。体育不及格或不甚理想,那关系不大,可要是文化课成绩差了,父母们准没有什么好脸色。一句话,文化课分数越高越好。
此外,有些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不管儿女多大,父母们总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从孩子出生到踏入社会,到上学、工作再到结婚生子,父母们都恨不能全部包下来。其实,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又能带来多少益处呢?对待双方父母及长辈们的一些误区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旧思想,已经被现代社会的经济大潮冲刷得差不多无影无踪了。在城市中,由于离退休后有退休金、养老金,老人们退休后,并不需要儿女们在经济上给予多少关照,他们需要的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关怀与抚慰。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太快,儿女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或对自己孩子的培养上,忽视了父母们的精神需求,有的甚至认为,父母们能吃好,穿好就行了,还管那么多干吗?他们平时很少去父母处,到了节假日才礼节性地去探望一下,有的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去,在此之前只给他们一点钱了事
在农村,大多数人仍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儿女们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存在更多的误区。儿子在娶了媳妇以后,就像一句俗话一样:娶了媳妇忘了娘。农村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婆媳关系不和,媳妇们往往认为公婆碍手碍脚,看着总不顺心,时不时地便爆发一场“大战”,而做儿子的却两头为难,或者干脆随她们去,这是儿女们对待父母时所选择的最为恶劣的一种方式,也是子女们对待长辈们时最大的“误区”。
系统原理
引发家庭病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家庭病有不同的导因。但各种家庭病都有相同的因素在起作用。有主要原因,便有次要原因;有长期累积的因素,也有偶然事件在起导火线的作用。因此,医治家庭病应该把眼界放宽一点儿,把视野放远一点儿,把问题看得复杂一点儿。万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即谓家庭病诊断的首要原理——系统原理。把握好了这一原理,对于预防日后的疑难家庭病杂症将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反之,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眼前,不计长远,那定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此可见,把握好系统原理是医治和预防家庭病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美国著名学者赛迈特说过,世界上最感孤独的人,恰恰就是那些结了婚实际上却没有爱情的夫妇。
世界变得千姿百态,与此相应,当今的婚姻家庭也呈现出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格局。无爱婚姻是诸多家庭病中最难医治的一种,因而也最需要、最适合运用系统原理去医治。
在无爱的苦海中漂流的婚姻家庭,夫妻神散形聚、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有的在感情破裂后终于解体;有的在凑合忍让中竭力维持;有的在实在无法维持可又不愿公开离婚的情况下处于家庭内部离异的状态。家庭内部离异是形形色色的婚变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无爱婚姻的一种最令人窒息的病症。它表面上风平浪静,夫妻之间从不大吵大闹,实际上却在底层掀起了一阵阵心海的狂波巨澜。
对于无爱婚姻,有些过来人对其产生的原因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顾此原因,不管彼原因,或对另一些原因视而不见。因此,在医治和预防时就不知所措,我们很有必要对无爱婚姻的导因进行系统考察,再灵巧地运用系统原理,以便使千百个无爱的家庭心心相印,形聚神亦聚。无爱婚姻形成的原因较多,我们只能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一二。
一方追名逐利,见钱眼开或攀结权贵,此种婚姻的状态是“傍大款”或“政治联姻”两种表现形式。
某女过去一直是学校里的红人。从省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市一中任教,又找上一位口碑极佳的丈夫,一位高级工程师。她现在住房宽绰,三室一厅,外加两个全封闭的大阳台,令同龄人艳羡不已。然而她却有如进错家门之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一套房子里住了两家人,夫妻之间还比不过邻居关系”。
某女年轻漂亮,身材姣好,加上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使得她成为众多男士追逐的对象。然而她对这些前往献殷勤者都是嗤之以鼻,要么嫌人家没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要么说别人位不尊职不显,在一次舞会上,经一位朋友介绍,她得以结识江南一位年轻的企业家。此人年纪轻轻,但却是风月场中的老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女人要像对商品一样,商品有更新换代,女人也应更新换代。因此两人一拍即合,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出一月,靓女便被此大款领进了结婚礼堂。然而由于女方贪图金钱,男方贪图美色,不出半年,该女就被丈夫给更新换代了。
朱某是一个岁的女孩。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市重点小学任教,经人介绍与市委办公厅的一个办事员相爱了,爱得如痴如醉,死去活来。小伙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因此身为大学副教授的母亲坚决反对,认为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断然不可接受一个没学历没专业知识的人做女婿。在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地拥抱了办事员后,她就和他一刀两断了。现在的丈夫大她七岁,是国家重点院校理工科毕业生。条件达标,父母当然满意,同时也满足了她潜意识里对社会地位看重的心理。虽然她对他的外形气质不很满意,但还是毫无犹豫地嫁给了他。
然而,婚后的生活却越来越让她感到失望和痛心。他经常回家很晚,连声招呼也不打。最初她还总认为他是在忙于事业,后来才发现主要是他的家庭观念淡薄,从不考虑别人。他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安之若素,自私行为已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现在,她终于明白过来,在生活中,无爱的婚姻是深藏着生命隐痛的。是的,她在骨子里压根儿就不爱他,当初她看中的是他身上印着的社会符号,把他当做了一个炫耀吹嘘的资本来装潢她的门面,或者说他仅仅是某种社会心理的载体,根本就不是她的所爱。她也曾想到过离婚,但因受制于多种因素,她终未能做出决断。一年前,她曾去找过那个当年的办事员。当她不顾一切向他和盘托出了这么多年来她还一直想着他时,那个已婚并担任了市委秘书长的办事员也大为感动。说不清是出于对她这番自述的回报,还是想重温源于渴望青春旧梦的冲动,他一下便紧紧地搂住了浑身燥热的她,用如潮的热吻连连撞击她封闭多时的情欲大门,致使她兴奋激动得浑身发抖。但在这意乱情迷的关键时刻,连她自己也没料到自己竟然把握住了自己。她突然挣脱他的怀抱,冷静下来了。她说,虽然当时她和丈夫的关系已是那样了,但无论如何都做不出那种事来,心理上难以承受偷情带来的负罪感,觉得这样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就这样,她已经在家庭内部离异的无爱婚姻中走过了十五个年头。
朱女作为无爱婚姻的受害者,首先没有想着去医治,她只是站在贤妻良母的角度去忍耐,顺从和勉强维持,她也没有思索引发他们走向婚姻不睦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她只看到丈夫不回家,而没有看到丈夫不回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她只看到丈夫不理家事,而没有看到是什么原因促使丈夫不理家事;她只看到丈夫方面的原因,而没有看到自己骨子里的原因;她只看到结婚后丈夫的面目,而对丈夫的过去经历性格等等都不甚了解。因此,在挽救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时,她的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与适用性。
事实上,朱某如果想彻底医治这种无爱病症并预防其再次发生,首先应该给自己和丈夫一个准确的定位,给丈夫营造好一个舒畅的家居环境,这种环境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更能经得住任何突发或意外事件的检验。让丈夫想起家并愿意回家,她应该首先去用心爱丈夫,而不是凭空架起一座虚幻的庞大的楼宇可又寄望于让这样一座楼宇承受过多的感情负载;她应该首先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因为自己压根儿就没有真正爱过丈夫,所以使得丈夫产生一种对家庭可有可无的疏离感;她应让丈夫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爱,以摆正两个人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其次,她还应该对丈夫的经历性格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丈夫对家庭没有亲近感,是否是因为有过太多的坎坷和感情创伤?如果是,她就应该让丈夫摆脱掉过去的阴影,重新选择,重新面对,重新激起丈夫对爱的激情。正因为她事先对丈夫那种磨磨蹭蹭的性格,对他那种家庭观念不强,感情不细腻的性格特点不甚了解,因而,她就不能事先防范,因势利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情培育,从而使得感情界沟越拉越大,最终酿成一场婚姻悲剧。如果朱某能够运用系统原理去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采取对策,恐怕她的爱情与婚姻又是另一番美妙的景象了。
除了追名逐利导发无爱婚姻外,还有出于感情与义务,责任与道德的考虑,对对方负责,或报恩或尽义务、或图个好名声,或是懒得离婚,或是考虑儿女等种种因素使得无爱婚姻得以留存。在感情与义务、爱情与道德中间徘徊不定、拼命挣扎,为了求得一种表面上的平静而努力维系家庭、而尽自己的人伦职责,这样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像这些情况都是有着多方复杂原因的,同样也适用于用系统原理去医治这种家庭的疑难病症。
没有感情、没有性爱、没有精神血肉,空有婚姻躯壳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我国目前%的婚姻不是靠爱情,而是靠爱情之外的其他困素维系着。虽然这种家庭内部离异的存在,在目前并没有引起婚姻家庭的大量解体,但确实造成了许许多多“完整的家庭与破碎的心灵”并存的社会现象。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婚姻家庭是高稳定、低质量的。
应当认识到,婚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大事,全社会对婚姻的幸福、家庭的稳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庭内部离异的婚姻中,至少总有一方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尽管因为种种原困使它表现得比较平和,比较隐蔽,但却是永无终结的。如果说,这种痛苦是对社会、家庭做出的一种无私的牺牲,那么,对夫妻双方来说,则无疑是一种悲剧。它不仅对夫妻双方的身体、心理健康方面产生极深的影响,而且有时还会贻害子女,影响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
遗憾的是,这种牺牲个人爱情幸福的行为,在今天却赢得了很高的评价。各类报刊、文艺作品对男人“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和女性所谓的贤妻良母行为进行肯定、赞赏,使之牢牢地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无爱的婚姻,通过夫妻双方的努力,相互理解、交流,运用系统原理去予以疗护,重新产生稳固的感情,诚为上策。否则,家庭的重组、社会的悲剧是很难避免的。由此可见,系统原理在医治中国家庭病方面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症下药的原理
规则讲究因地制宜,教学讲究因材施教,用人讲究择人而任。同样,治病,不管是治什么病,当然包括家庭,应讲究对症下药。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因,只有抓住病困,抓住根本,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收到奇效。在当代中国,导发家庭病的病因实在太多,有不幸的年代铸成了不幸的婚姻;有传统观念作祟造成的婚姻裂变,还有因为闪电式的结合缺少了解导致的婚变;有第三者插足导致的“三足不稳”;还有“多疑病”和无事生非所酿成的悲剧。但不管哪种婚变,只要能够抓住事物演变的规律,就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
因猜疑而引起的婚变在中国极为常见。现实生活中确有将道德与社会舆论抛于九霄云外者,以追求“真正的爱情”、“爱情自由”为名,不惜插足他人家庭的第三者;在已婚者中,也确有在婚姻与家庭的问题上持不严肃态度的人。然而,如果将生活中本来很正常的交往现象视为非正常,就会导致夫妻间产生误解与多疑,从而造成夫妻感情上的隔阂并为此支付沉重的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些患有“多疑症”的人们,头脑中似乎还装着中世纪的陈腐偏见,把丈夫或妻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限制对方与异性交往,甚至限制他们参加正当的社会活动。因此,要预防家庭破裂,就要正确处理好夫妻关系、切忌无端猜疑,提倡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交流方式,否则,必将遗憾终生。而对于那些因猜疑而导发的家庭婚变,就应该消除疑虑,坦诚相见,以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交往只是正常交流,而没有任何越轨行为,以此消除对方的疑心,从而达到和美如初的良好境界。反之,若是不问原因,争吵不休,往往会适得其反,加重家庭病症程度,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有可能导致家庭的彻底破裂。
下面这则故事可以说明对症下药原理在处理家庭婚变中的作用。
一天,小郑突然来到好友小张的单位,说有要事相告。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小郑骑车回家,在一条幽静的马路上看见小张的妻子和一个男同志并肩走着。他以为男同志是小张便停车走到他的身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谁知回头的竟是一个常来小张家并和张妻在同一个厂工作,现在又同在业余大学读书的同学。小郑尴尬地向小张的妻子打了个招呼就走了。但他并没走远,而是穿过马路,悄悄地一路盯着,直到看见他俩进了一家咖啡馆才折身回家。
“竟有这样的事!”敏感的小张顿时觉得问题严重。这样在平时看来很平常的事,经小郑刻意渲染竟使小张顿觉不正常起来。不是嘛,自从妻子上业余大学以来,她经常是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一到家她就埋头功课,以前那种灯下软语细声的日子似乎结束了。
内心的疑虑会导致一个人表现出十分愚蠢的行为。
这天晚上,小张心情烦躁,等到八点多,妻子回来了。他开门见山地说:“你晚上为什么要和那个男同学逛马路?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你不要就干脆离婚……”
连珠炮似的发问,把爱人震住了。小张见她不响,火更旺了,他跑到大衣柜前,拿出他们的结婚证书,当面撕为两半,把一半扔给妻子,自己捏着另一半,拖着惊呆了的女儿往外走。小张的妻子如梦初醒,赶到门口,大喊:“你听我说一句。”回答她的是一连串急速远去的脚步声。
小张拖着女儿来到丈母娘家。一番激动的诉说、“合理”的推测和一连串有力的“证据”,把丈母娘气得浑身发抖!她对小张说,要当着他的面打女儿一顿。小张颓丧地说,打了也没用,捆绑不成夫妻,离婚算了。
在自己母亲那里,小张获得了最大的同情,母亲对他说:“唉!当初我对你说女人家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就够了。书读得越多越瞧不起人。你看如今大学生不要你这个中学生了吧!要离婚就趁早,孙女让我来带吧。”到底是母亲,能知儿子的心,小张心里踏实多了。
就这样,小张带着女儿再也不回家了。听人说,夫妻要离婚,就要分居半年,他打定主意,六个月不回去,尔后上法院。
面对这种情况,小张的妻子是如何处置的呢?她首先采取的就是消除小张疑虑的方法,运用对症下药原理,抓住小张的病根。她请来另外一个上业余大学的女同学小刘,让小刘去告诉小张,那天晚上是小张的妻子带男同学到咖啡馆给小刘介绍对象,由小张的妻子做介绍人。小张听到这,不禁大惊失色,原来是自己错怪了妻子! 小张夫妻俩在此事发生之前由于多方原因感情就不是非常融洽。加上此事,使得小张更有理由怀疑妻子对自己不忠。小张的妻子在此情况下,抓住病根,运用对症下药原理,既彻底消除了丈夫的疑心,还增加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说,小张的妻子通过对这一原理的灵巧运用,给丈夫、女儿和自己的同学,除却了诸多不必要的心理烦恼,他们的家庭也因此走向了幸福与和睦。
家庭是一个独立稳定的社会单元,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如果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到时就会缺乏回旋余地,从而形成家庭综合症。而只有那些能灵活运用对症下药原理的人,才能稳操家庭幸福之胜券。
对于那些闪电式结合的家庭,如果发生了婚变,那多半是因闪电结合而相互了解不够,对对方的性格、特征把握不当,因而缺少迅速适应对方的兼容接纳能力。在此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应抓住病根,迅速、全面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缺点,不要隐瞒,要对症下药,增强了解,这样,家庭也就稳如磐石了。
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材料披露,我国新婚姻法公布后每年平均离婚案达万件,占法院受理的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一强。而这些离婚案件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夫妻双方未能高效灵活地运用对症下药原理,从而导致了家庭婚变的产生。
层次原理
层次意味着差别,意味着不同的品位与修养。对婚姻、对爱的理解,对生活的品尝也分不同的层次。不同婚姻观的人产生的家庭病症就会不一样。
试想:有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女经理、女企业家、女作家、女记者、女艺术家、女科学家以及普通农村妇女,她们的家庭矛盾一样吗?因此我们在调解各类家庭纠纷时,选择的切入点、调解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年,岁的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在一次高校救灾义演中,他见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音乐教师许淑斌。她比李四光小八岁,善弹钢琴。年月日,李四光、许淑斌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婚后,李四光更专心于地质研究,很少顾及其家的事,而许淑斌从小生活优裕,无忧无虑,活泼好玩,她总希望李四光能多陪她,多在一起享受家庭乐趣。然而,农家出身的李四光忙碌惯了,总感到时间不够用,整天埋头工作,不知歇息。这样一来,两人的性格和兴趣差异很快显露,日常生活中也就难免出现了一些矛盾与波折。
有一次,李四光从野外带回几块石头,准备过一段时间再拿到学校去化验,不料石头被许淑斌拿去压了腌菜,压完后放在外面,又不知被谁搬走了。李四光得知后,气急之下说了她几句,弄得两人心里都很窝火。
一个星期天,他们决定去颐和园游玩。当时交通不方便,去颐和园得骑毛驴才行,许淑斌便于星期六雇好了毛驴。第二天早晨,毛驴牵来了,许淑斌抱着孩子骑上驴子,单等李四光出来就走。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却满脸歉意地对妻子说:“实在对不起你,我刚才才记起,今天有件急事要办,不能陪你们了,你们自己去吧。”说完,就急匆匆地朝学校赶去。
许淑斌望着丈夫越走越远的身影,非常失望,她恨不得哭骂一通,但她还是强忍着上路了。李四光赶到学校,着手修改一篇催得很急的论文。但他坐在桌前,心里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刚才妻子那惊异和气愤的表情,总在他脑子里晃来晃去。他看了一会儿文稿,发现思想还是无法集中。于是他骑上自行车,急匆匆地离开了学校,终于在颐和园门口追上了她们。事后,李四光向妻子说起当时的心情,妻子非常感动,两人相对一笑,心中的不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此,许淑斌对李四光的工作渐渐予以支持和帮助,而李四光对许淑斌也越来越体贴了,夫妻俩互相理解,家庭生活进入了新的境界。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孩子就哭着要奶吃,为了让妻子多睡一会儿,李四光总是应声而起,调奶粉、喂孩子,然后哄她入睡,往往做完了这一切时,天也就大亮了,李四光这才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后来请了保姆,他依然自己早起喂奶,毫无怨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给家庭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许淑斌对李四光也由以前的不理解变为完全支持,抗战爆发,李四光一家随地质研究所迁往广酉,并把家安顿在偏僻的贺桥岭。李四光要么去野外考察,要么在家整理材料,草拟文稿,很是繁忙。当时后方物资紧张,山区生活更是艰苦。为了给李四光补充营养,许淑斌特地买了个小石磨,自己动手磨黄豆,做豆汁,以代牛奶。她还养了鸡、种了菜。许淑斌还用节余的鸡蛋去换豆油,以保证李四光夜里工作有油灯。而在他过度疲劳之时,许淑斌就陪他散步、聊天、去农家串门。因为妻子的大力辅助,贺桥岭的乡居生活,成为李四光战时避难岁月里最值得回忆的日子。
李四光的家庭在家庭组合初期也出现了种种波折,但李四光在医治自己的家庭病的时候,客观地运用了层次原理。他知道妻子出身书香门第,属名门闺秀那种女子。只要自己能够找准病因,动之以情,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慰解爱妻,妻子定会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用不着怄气争吵,更用不着打骂相加,只要分一半心放在家里,妻子如此知书达理,怎么会不理解呢?如果是换了一个浅层次的人,在处理这类家庭矛盾的时候,定是越搞越复杂,越弄越麻烦。此外,假如李四光对妻子的品行没有完整的了解和把握,恐怕又是另外一种情景了。可以说,李四光是运用层次原理化解家庭矛盾的榜样和典范。
愿每个中国家庭都能用这一原理去面对妻子或丈夫,以获得一生的平安与幸福。
回首美好过去原理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扉页上写下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名言。不错,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会患不同程度的家庭病,但每一对夫妻都有过温馨浪漫的爱。这种爱不尽相同,或疯狂,或含蓄,或直白,或执著持久,或短暂热烈。
对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想弃家而去的人来说,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在柔和的灯光下回想爱人昔日对自己的厚爱;回想一下是爱人把滑落的被子盖在自己的身上;回想一下摔倒时是爱人心疼地责备自己不小心;回想一下花前月下爱人的海誓山盟和绵绵情话;回想一下当自己事业不顺、心情烦躁之时爱人的细心抚慰……然后再想想自己是否有点儿无情、寡义或狠心?于是,或许他(她)跑回家中与爱人紧紧相拥,并相视而泣。此情此景足以让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为之动容,此时此刻,一杯更香更浓的美酒已经酿制成功,一个更和更美的家庭已获得新生。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有运用回首过去的原理重建家庭的美好心愿。伴侣,怎能少得了他或她的关怀? 古语云,一日夫妻百日恩,想想在曾经走过的路上是爱人紧紧拉着你的手走过一沟一坎一弯一折的,风雨无阻,你又怎么会舍得离他(她)而去呢?
阿刚是一所大学的教师,阿秀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那年,阿刚生病后住进医院,身为护士的阿秀对阿刚照顾得非常周到。一天,阿秀拿篇文章让阿刚修改,展读之后,阿刚发现是一封情书,阿刚迅速给文章写下批语:“这是一篇不能用分值计量的文章,它是一颗心,只有用另外一颗心才能秤出它的分量。”随后,两个人便热恋起来了,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恨不得马上生活在一起。
出院不久,两个人迅速地走向了结婚之途。婚后的生活是真实的,两人的差异也渐渐地暴露出来。阿刚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在大学备课、上课、搞科研,忙得不可开交。而阿秀一天到晚,除了上班,就是家务,似乎没有什么进取心。阿秀做家务时的细心程度,简直让你难以想象。做起饭来慢腾腾的,先把菜择好,然后一个个地炒,起码得折腾一个多小时。洗衣服呢嫌洗衣机洗不干净,硬要用手搓;在搞房间卫生时她要把地拖得可以用舌头去舔,有一点儿纸屑,半夜也要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同事都说阿秀贤惠,阿刚也感到生活的舒适,可精神上总像欠缺点什么。他羡慕人家的妻子,既是贤内助又是事业的强者。
爱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两人间的和谐与契合,而和谐无疑来源于双方个性的吻合、兴趣和追求的相对一致。但阿刚以为,凭自己的学识可以改变和塑造她。他向阿秀吐露心迹:“你在医院工作,多学点知识,别的不说,将来提职调薪用得着。”她心动了,张罗着借回书籍,可时间过了很久,书却还未动一页。阿刚用激将加鼓励的办法使她报名上了夜校,他不在乎她拿不拿文凭,只求她多学点东西,但不到一日,她就逃学了。下班后倘若无事,她就去串门,打毛线,根本不想学习。
有一天,阿刚终于忍不住了,对她说:“我们的婚姻虽然实在,却很乏味。我试图通过爱去影响你,激发你,然而你依然是过去的你。”愈来愈厚的隔膜,出现在阿刚和阿秀之间。
就在这时,阿莲又再次出现在阿刚的生活里。阿莲是阿刚初恋时的情人,毕业后阿刚留在南京,阿莲却到了北京。开头两年,他们常用电话和书信保持联系,后来阿莲有了男朋友,阿刚也结婚了,音信也就断了。谁知在他的婚姻出现断裂带时,她却突然出现了。
阿莲离开了过去的男友,辞去了工作,到深圳做了两年多的公关小姐。后来感到疲倦了,便洗手不干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她被录取了,报到后第一件事便是找阿刚。
重见阿莲之后的阿刚心里乱糟糟的,就连躺在床上也觉得浑身不自在。妻子上去给他捶背,他没好气地说:“去,去!”阿秀以为自己哪里做错了,忍气吞声地择菜烧饭,拖地洗衣。看她疲倦悲伤的背影,阿刚只得摇头叹息。这天晚上,阿秀不小心把一摞碗全打碎了。“大事不能做,小事做不好!”阿刚狠狠地抢白了阿秀一顿之后就离开了家。第二天卷起铺盖,租间民房,同她分居了。
阿莲有空就去看阿刚,两人的感情渐入佳境。一天,阿莲一见到阿刚二话不说就亲吻起来,阿刚也失去了理智。当阿刚静下来后,他想到阿莲大概不是第一次跟男人这样了。有了这种想法后,感情上的距离便拉远了。
阿刚思绪万千,是的,妻子虽然娇弱,且有些保守,但她的贤惠在今日社会不能不让他珍惜。结婚前,她坚守自己的防线,只许吻她,不能有非分之想。阿莲的爱过于潇洒,潇洒得叫人不放心。阿秀的爱似乎缺乏激情,但却是用朝朝夕夕的关心、体贴累加起来的,厚实而深沉。婚后,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好让阿刚有时间做学问。他们的经济不太宽裕,她从不乱花钱,但帮阿刚买书,却决不吝啬。每天都是她做了饭菜等阿刚,阿刚不回去,她决不动筷。下雨了,她踏着泥泞为阿刚送雨具,稍迟未归,她就站在阳台翘首盼望。阿刚不禁检讨自己到底给了她多少关心?
感情到底是什么?面对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困扰了人们很多年的问题,阿刚踌躇了。中午,同事告诉阿刚说,阿秀怀孕两个多月了,差点流产。可以想象,她感情上的寂寞和身心的困乏到了何种程度!而阿秀并没有指责阿刚,只是以虔诚的心等着阿刚的回归。阿秀的忍辱负重难道不也是一种深沉而充满理性的感情么?
此后的几天,阿刚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思,喜欢独自在荒凉的地方久坐。阿刚认识到,维持家庭和睦与稳定的根本不是所谓夫妻关系的丝丝入扣,而是承认分歧之下的宽恕和容忍。不如意处家家有,矛盾的存在涉及每个家庭,忽视矛盾,幻想绝对的统一,爱便是一层缤纷的游云,会转瞬即逝。
想到这里,阿刚退了房间,卷起铺盖回到了家。他特地把两条被子叠好并排整齐地放在宽大的床上,随后,买了一袋水果到单位去接她。她走出门来,一眼看见阿刚,不好意思地缩进门去,阿刚赶忙上去搀着她。她偷偷地在阿刚的胳膊上揪了两下就笑开了花,这个小家庭终于又浸润在回归的充实和幸福之中。
在面临家庭解体的危险时刻,阿刚运用回忆美好过去的原理,再度品味阿秀的温柔,同时把阿秀和阿莲作了比较,他发现了阿秀内在、含蓄的美,感觉到阿秀的是温柔如水,对自己的体贴、关怀、无微不至。而自己却看不起她,除了给她伤心之外,什么也没有付出。阿刚觉得异常惭愧。同时,他还对未来作了一个设想,在他的设想中,阿秀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爱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铁石心肠的人。哪个人都是值得爱的,如果放在某一角度来考虑的话。想想过去的相互恩爱,想想今天的各奔东西,你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他或她能够运用回首过去的原理。
让回首过去的原理能够深入到每一个得过家庭病的家庭,让人人都能将回首过去的原理运用得妙不可言。
成本收益原理
人是理性的动物,在文学家的笔下,理性和感情是相互冲突的。可是如果在一个同时是经济学家和文学家的人的眼中,他就会觉得理性和感情原来是可以结合得如此完美的。
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是文学家,也可以是经济学家,但不能既是文学家又是经济学家。说他们是文学家,是因为他们知道去酝酿激情;知道去品评激情;知道去呵护激情。而说他们是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们要现实地生活,要盘算着每日、每月、每年的收入与支出,他们有着对每个层次的理性安排,他们完全跟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他们每天都必须与数字打交道,他们必须加加减减,选择最有利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事情、地点、时机、方式,从而实现自己的意愿。
在医治家庭病症方面,如果是希望自己疗护,那他应是一身同时兼备两种人的气质。在需要激情的时候要能激发出激情,需要理智的时候能够具有理智。虽说情义无价,但是为获得那份真情、为维持那份道义是有代价的。如果代价不高就放弃那份感情,那会遗憾终生的。如果代价高昂,仍试图维系那一丝感情,却也是得不偿失的。计算代价,预测风险,运用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再做理性的决定,这即是成本收益原理。我们虽不主张遵循庸俗市侩哲学来面对某种事物,但又有那个农民明知收获无望还会刻意播种,精心耕耘呢?这个原理即是维持家庭病的成本收益原理,该追求的就保留,不该保留的就撒手,如果为得到片刻的欢娱,代价却是每天的紧锁愁眉,那值吗?
世上没有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爱,爱是实实在在的,可感可知的,爱的获取代价也是可计可量的,爱的内涵,多少更是可测可估的。
下面这位主人翁的两次抉择,就可以套用成本收益原理加以剖析。
他的第一次婚姻,是权和懦弱交易的结果。他是个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为了跳“龙门”,决心参军。他自信一定能成功,后来他果然如愿以偿,在部队他很快入了党,提了干。正当他志得意满,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他的命运之船却突然改变了航向。
一天,他父亲带着一位叫淑珍的农家姑娘前往部队驻地找他。父亲对他说:“这是你的未婚妻,我是送她来和你完婚的。”他像被当头挨了一闷棍,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爹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原来她是村支书的女儿,他当年所以能顺利地报上名,参上军,代价就是必须要她,将来娶这个他不认识的女人做妻子。
他当时有一种遭受欺骗的感觉,但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为了年迈父亲的安宁,也为了日后的前途,他无可奈何地做了让步。
如果她是个安分的女人,他们的日子还可以凑合着过下去, 可惜她不是那种贤妻良母式的女人。自从和他结婚以后,她就吵闹不休,嫌他工资少,顾不上家,整天吵着要他转业。终于,在她的吵闹下,他转业了。没想到刚过几天安稳的日子,就赶上“批林批孔”。她上蹿下跳,到处出风头。他还没劝她两句,她就到上面去反映丈夫反对“批林批孔”,就这样,他一下子被打入了
层地狱,停职检查不算,她还将他“扫地出门”,不许他回家。他怕牵连他的亲朋好友,只得流落街头。平反后,他就向法院交了离婚申请书。
这时,他认识了小玲,一个使他终生难忘的女人。然而当他对阿玲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时候,小玲却头也不回地跑远了。
经过几年的纠缠,他终于和冯淑珍离了婚。在此期间,为了怕冯淑珍钻空子,他一直没有去找小玲。拿到离婚通知书,他就给小玲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人说,她到北京学习去了,半年后才能回来,问起他们夫妻的情况,电话那头庄重地说:“吵架?那是八辈子以前的事了,现在早和好了。”听了电话之后,他几夜没睡着。他想了很多,最后决定把自己的爱深埋在心底,不再去打扰小玲。
离婚后,冯淑珍就一直吵闹不休,要法院收回离婚判决书。他知道她有门路,为了摆脱她的纠缠,他就和朋友介绍的一个女子匆匆结了婚成了家。
这是他的第一次抉择,面对那个病入膏盲的家庭,他知道没有必要去挽回、去补救、去维系那残存的、破碎的婚姻,因为这种婚姻从开始就建立在一种被欺骗的基础上,两个人的心里已找不到任何契合点。维系这种婚姻,代价高昂得让人永远不可承受,再说从妻子那里也得不到什么温情,只会徒增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说不准什么时候她一气之下在夜里把自己给宰了。这样,通过成本收益的一番思量,他毫不犹豫地与其离婚了,这种抉择就是明智的,因为这种家庭病是不可救药的,最符合成本收益原理。
在他与另一女子结婚之后的一个夜晚,他和小玲不期而遇。小玲笑着说:“祝贺你,开始了新生活。”他苦笑了一下,反问小玲:“你怎么样?”她说:“正在步你的后尘,我已向法院递交了离婚诉状。”他紧紧抓住她问:“不是说你俩和好了嘛。”小玲苦笑一声,说:“谁说的?他另有所爱,怎么和好?只不过我们和别的夫妻不同,已经冷得连架都吵不起来了!”
说到这儿,他一把抱住她,哭着说:“阿玲,等着我,我一定要离婚,和你结婚!我一辈子没爱过任何女人,除了你!”阿玲抬起头呆看着她,慢慢推开他,说:“命中注定我们只有朋友之分,无夫妻之缘,好好待她,你会幸福的。”说完,她吻了他一下,就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他的第二次选择,即没有因为阿玲的出现而再次与妻子离婚,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新家庭并没有得病,只不过刚结婚不久,他对妻子还缺少激情。妻子对他却是温柔有加,并没做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根据成本收益原理,离婚不单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爱着自己的妻子。虽然阿玲是自己喜欢的女人,但谁又能保证离开妻子与阿玲结合之后就一定能幸福呢?谁又能保证从阿玲处得到的幸福和温存会超过第二任妻子给予自己的幸福与温存呢?妻子是无辜的,怎么能去让她无缘无故地去独自承担离婚的痛苦呢?
再说,一个经历过两次离婚的人还能激发起对婚姻——家庭的激情吗?这恐怕很值得怀疑。如果第二次婚姻之后不能激发起对家庭的激情,这是不是又意味着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阿玲的不负责任?
想想这些,想想妻子,想想阿玲,想想自己,运用成本收益原理,他就让刚升起的与妻子离婚而让阿玲取代妻子的想法消失了。因此,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讲,他的第二次选择是明智的。与他的第一次选择比较,这种明智的选择对自己及他人都是负责的。
不错,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千千万万个患有家庭病隐患的夫妻,如果每个家庭的夫妻双方都能运用成本收益原理,该爱的爱,该恨的恨,该去的去,该留的留,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满幸福。
相关阅读:
上一篇: | 第二章 家庭病的种类 |
下一篇: | 第四章 家庭病冶疗的基本方法 |